close

 

模仿電影裡面的恐嚇信件作的拼貼,

以前為了贈品而買的日本雜誌這次派上用場了XD,

還記得我在排好文字版面的時候,

很放鬆地打了一個噴嚏,之後有一段時間不想搭理自己...(捶心肝)。

 


《東方快車謀殺案》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

 

這部我是先看了電影(2017),當時很喜歡裡頭的設定,以及偵探白羅的魅力,

加上電影裡面華麗的場景和運鏡,視覺上很驚豔,

後來因緣際會借到了小說本人,原本這種歐美的小說我是不太看的,

因為人名真的太—長、太難記了,我是個連台灣北到南地名都記不起來的人,

故事中多的是全名超過6個字的,加上小說沒有插畫或照片幫助記憶,

剛開始會看得略吃力,

但因為先看過了電影,對裡面的人有基本印象,

(雖然看電影的時候,我基本上只認臉,根本也不記得名字)

至少不會那麼混亂。

 

先說小說部分—

小說很聰明地替每個角色用一些"國家"或職業的標籤方便記憶,

例如:男僕、美國太太、瑞士女士、俄國公主、臥車管理員等,

雖然我記不住名字,但用這些綽號(加上電影印象)就足以讓我連結上那人,

再來是辦案的方式,

是由偵探白羅一一請車上的嫌疑人過來提供證詞,

一小節僅描述一人說法,

對我這個腦容量低落的人,能更輕鬆地理解來龍去脈,

閱讀起來很流暢。

 

電影部分—

比起小說,電影對偵探白羅的著墨更多,

大概是有心想要拍續集的關係吧,

從一開始白羅對於早餐雞蛋大小的執著、

一腳踩到大便,另一腳也要踩一次以達到"平衡",

還有對著愛人照片說話的畫面,

讓白羅的個性變得比較立體。

 

還有一個我很喜歡的改編,

小說裡白羅沒多說什麼就答應了事件的委託,

而電影裡先是強硬拒絕了,在列車董事的遊說下,

他說若找不到殺手,警方可能會誣陷給墨西哥裔人或黑人(種族歧視),

為了不讓無辜的人被誣陷成殺手,才決定辦案,

正義感加分!

 

可惜的地方是,

不到兩小時的片長,要塞進去的東西實在太多,

大部分的推理都是白羅一言堂,

省略了很多辦案細節,

想要享受與電影一同推裡的觀眾大概會很失望,

當作娛樂片看看我覺得還是很有氣氛的。

arrow
arrow

    橘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